家庭教育是一门学问,中学生的教育更是其中的难点。为了使父母可以比较了解地知道初初中生的特征,以便有些放矢地做好教育子女的工作,我将中学生每个阶段的学习、生活特征向大伙作个简单的介绍。初中一年级年段──起点。初中一年级学生总的特征是新。第一,进入新的环境。初中一年级新生怀着开心、自豪的心情跨进中学的校门,看到的是新的校园,结识的是新同学,讲课的是新老师,他们对周围的所有无不充满新鲜感。第二,充满新的期望。初中一年级新生常见怀有对将来初中生活的美好憧憬和进步向上的愿望,渴望给新老师和新同学留下一个好的印象。即便在小学比较调皮、学业比较落后的同学,也总是暗下决心弃旧图新。因此,对初中一年级新生要给他们以热情的鼓励和期望。对原来就最好的同学要鼓励他们放手包袱,在同一块跑线上跟同学们展开友好的角逐;对原来成绩欠佳,表现不够理想的学生,要鼓励他们从头做起,千万不要常常当众揭他们的老底,以免挫伤他们的上进心。当然,父母有必要将子女的状况(包含缺点和错误)如实地跟老师交底,但要讲究办法,防止在公共场所给孩子导致难堪。第三,面临新的困难。一是学习上的困难。小学只有语文、数学两个主科,副科也不多。进入初中一年级后,学科有语、数、英、政、史、地、生物,还有体育、图画、音乐,门门功课都要考试,负担明显加重。二是学习技巧上的困难。进入初中后,学科增多,常识量增大,光靠死记硬背不足以解决问题了。学生感到不适应,或者出现心理上的不平衡,都是非常正常的。三是忽然感觉学习不如想象的那样紧张──由于这不利于学生进步,所以也称之为一个困难。进入初中一年级后,强调打基础、培养好的习惯、掌握正确的办法,加上离中考还有三年之久,学生不知学习重点有所转移,还误以为中学学习非常松,因而放松对我们的需要。除此之外,父母也会感觉子女已升入中学──尤其是升入重点中学──可以喘一口气了,因此放松对子女的督促凡此种种,都将成为初中一年级新生进步的障碍。初中二年级年段──难题。初中二年级学生的总特征是分化。第一是学习上的分化。经过一年的学习,原先初考成绩相差无几的学生成绩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以我校为例,好的同学政、语、数、英四科总分可达到370分以上,而学习成绩差的同学则只有200分上下,其中过去一贯学习非常不错、到初中二年级掉队的数见不鲜。第二是思想表现上的分化。好的同学思想愈加成熟,他们积极靠拢共青团组织,争取进步,在班上成了老师的得力助手,而有少数同学则总是因为学业跟不上而丧失进步的信心,甚至自暴自弃。假如此时没准时得到有力的帮忙,或被社会上的坏人引诱,就可能越变越坏,甚至滑下犯罪的泥坑。之所以会出现上述分化的现象,缘由是多方面的:从生理、心理方面看,初中二年级学生年龄多在14岁上下,常见进入成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身体急剧成长,第二性征出现。因为生理的变化,给这个年龄的少年人的心理带来了过渡性、闭锁性、动荡性三个特征(关于这一点,大家以后将具体叙述)。大家常看到男孩逞强好胜,容易冲动,他们崇拜英雄,崇尚江湖义气,爱在女孩面前表现自己;女孩则爱漂亮,讲究打扮,多愁善感。 在这个阶段,他们还缺少对真善美和假丑恶的分辨能力,又容易遭到外面的不好的影响,因此,小孩子早恋、出走、轻微犯罪等不好的行为常发生在这个年段。同时,进入初中二年级将来,初中一年级时的新鲜感和神秘感消失了,又没初中三年级临近中考的紧迫感,也容易导致他们的松懈。从学习方面看,从初中一年级到初中二年级要跨上一个非常高的台阶,学科增多,困难程度加强,原先基础不非常扎实或者有的重点课时没认真听课的同学,就可能因此而被拉下来,而一旦落伍,则总是感到灰心丧气,厌倦学习,并且互相影响。从学校教育方面看,也形成了因为初中二年级学生已经退出少先队,共青团组织又还未打造而导致的薄弱环节。总之,初中二年级学生碰到的困难增多,而大家给他们的帮忙和教育却总是削弱了。因此,初中二年级总是是多事之秋。期望父母要在这个阶段尽量地配合和支持学校,千万不可掉以轻心。初中三年级年段──重点。因为临近中考,大部分学生不由自主地紧张起来,老师和父母也抓得更紧。这个阶段,多数学生都有一种强烈的紧迫感,但同时又总是被升学、就业等问题所困扰。而少数基础差的,则表现出信心不足,甚至自暴自弃。而且,因为进入青春期,性机能日趋成熟,对异性由爱慕转入初恋,容易出现小孩子早恋。因此,对这个年段的学生,要着重给以生活观的教育和升学就业的指导。这个问题以后大家将作为专题讲解。总之,孩子进入初中将来,父母的责任更重了。这就需要父母学会肯定的教育办法和方法,从而提升家庭教育的成效。